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Ⅲ十五、说一说中国大学本科阶段转专业和辅修第二专业问题常有业界人士和普通民众批判中国大陆的大学本科转专业难,而大学也在努力使学生转专业变得容易些。但若干年后,情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本科阶段能够顺利转专业的学生最多也不超过 20%。而且,通常允许转专业的时间也是严格规定的,一般都在第一次选择专业后一定的时间内,发现所选择的专业不适合自己,再进行专业的转换。此外,在修习完毕第一专业后想要修习第二专业的学生,通常也非常少。四年时间里,能修习第二专业的学生同样少之又少,而且一般也只能修习专科性质的第二专业。有讨论指出,这种情况是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在人才培育模式方面的主要差异之一。然而,所解释的原因则五花八门。曾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大学开始恢复实行的学分制不彻底或不完全,是学生选择自由得不到充分保障、从而使转换专业和修习第二专业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所以,一度提倡“完全学分制”的呼声屡屡见诸报端。有一些学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从而把矛头对准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问题。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种情况源于教育观念,让学生完全自由地转换专业不符合中国国情。言下之意,人家欧美大学的专业转换和修习第二、第三专业,是因为那里的学生享有完全的自由。我个人的看法是,上述见解中除了把欧美大学学生选择专业和修习更多主修理解为享有完全自由这一点并不符合实际外,其他的归因,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的要害在于整体上的人才培育模式的差异。所谓人才培育模式,我曾在我的文章和著作中做了详尽的描述,简单讲,就是从教育思想一直到教学方法的整个培育过程所遵循的样式。这里既包含了教育思想观念的因素,也包含了专业设置方式、课程编排方式、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因素。就转换专业和修习辅修专业这个问题而言,培育模式的差异在于对“专业”的理解不同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培育样式”的种种不同。而这种不同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先说质的方面。以上所说的是主修和专业在性质上的不同。下面再来说说它们在学习的量上的差别。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的体系,很难一概而论。曾看到一个材料,说美国大学的主修平均为 5~7 门课程。后来笔者陆续了解了一些大学的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比中国大学专业的修习年限短很多。在所了解的几所大学中,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主修领域算是最长的,通常在一年内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