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 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割席断交 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 挥锄与瓦石不异 ,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 志不同道不合 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 乘轩冕过门者 ,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华歆之所以出去看喧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 一龙 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喧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 小题大作 ?“抑或是世人的 以偏概”全 之说?的确,文中金块象征着财宝,轩冕象征权利尊贵。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 世人皆浊我独清 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 割席 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宝、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须知: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