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预防糖尿病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危害性大、医疗费用昂贵已经成为一大公共卫生难题。因此,预防糖尿病已经成为越来越迫切的卫生战略课题,而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的预防工作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及其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糖尿病隶属于祖国医学中“消渴病”的范畴。中医对糖尿病〔消渴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先天缺乏,脏腑柔弱;嗜食肥甘、厚味、酒酪,积热伤津;情志久郁,化热伤阴;房劳过度,肾精亏损;久坐少动,脾虚湿蕴;滥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这些认识为历代中医师及宽阔患者对消渴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在未发生糖尿病之前〔健康人群或糖尿病前期〕,除先天禀赋因素无法改变之外,从均衡饮食、调节情志、劳逸适度、合理用药几个方面入手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中医对糖尿病前期早有认识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调节正常开展为糖调节受损〔IGR〕,血糖升高但尚未到达糖尿病诊断标准,属发生糖尿病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早期阶段,约 70%最终进展为糖尿病,常合并其他慢性病危险〔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中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尿病前期一般临床病症不典型,可表现为形体肥胖,腰臀围比和体质指数异常升高,食欲亢盛,体质壮实,但耐力降低,多数患者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等范畴。关于脾瘅,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早有记载,《内经·素问·奇病论》就有一段论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对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从这段经典论述中,我们可归纳出如下几个关键信息:脾瘅〔糖尿病前期〕的病症主要是体肥〔肥胖〕、口甘〔口甜〕、中满〔中焦胃脘满闷〕、内热〔燥热烦渴〕等。脾瘅的病因是“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即嗜食肥甘、厚味、酒酪,积热伤津是脾瘅的主要致病因素。脾瘅的发生机制是“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概括而言就是“中满内热”,即脾虚失运、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