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 14~前 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进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简介 甲骨文于清朝末年 1899 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所发现,盛行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节选自《应用》月刊 1992 年第 3 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发现 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 在清朝光绪年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讨论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此种说法目前存疑,详见百度王襄词条.另当时药店疏龙骨有规定,带字的不要,所以王不可能在药中看到.范寿轩先将龙骨卖予王襄,王襄无力全部购买,余下的范带到北京卖与王懿荣。 在总共 10 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 4 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 多字。 王懿荣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 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