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一、根本脉络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改变。人类社会的开展在量的积累上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突破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从世界范围看,人类脱离野蛮时代至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大约发生在五六千年前,是从史前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第二次开始于 16 世纪前后,是从农耕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就中国而言,以春秋战国和明清两个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别值得关注。1.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争战、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变革,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经济上,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为标志,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政治上,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逐步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所代替,“封邦建国”的方式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社会成员结构从以贵族和平民为主体转变为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这次转型的重要结果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的建立。2.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处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阶段: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专制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从封闭型一元文化形态向开放型多元文化形态过渡。就中国而言,在承袭数千年文明成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的根底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萌生着促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新生力量。但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实行了保守政策,如君主专权、文化专制、抑商、锁国等做法,加之当时的社会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因此社会转型难以启动。鸦片战争爆发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走上探究现代化的艰难路途。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二、根本规律人类历史的进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事关兴衰之大事。当代世界有影响的大国,几乎都是在历史进程中率先完成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国家。历史上,由于较早地完成了向农耕文明的转型,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开展做出了突出奉献;近代史上,由于未能及时完成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国一度灾难深重,虽经一百多年的艰辛摸索与奋力追赶,仍是当今最大的开展中国家。社会转型既包括旧社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