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家知多少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靠的是一点精神。许多事情,许多名份,就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摄影家是什么?文学名家张炜的一段话颇能发人深省。他说:“作家是一种神圣的称号,不是谁都可以配得上的。当然,在公众场合出于礼貌,随便叫叫也无妨。我自己就从不认为自己算是一个作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并不会有太多的作家。”张炜算不算作家,无须评议。但他的心态一目了然。“家”作为一种社会性用语,作为一种社会承诺,不无尊敬赞许〔当然,有时也只是一种恭维〕。但不必以“家”自诩,自居,更不必以此自傲。摄影家,不是一种待遇,一种荣衔,而是一种责任。摄影家意味着稳定的创作实力、创作潜能,意味着丰厚的生活、艺术积累和成果。不能在摄影艺术开展的某个阶段留有痕迹,对摄影艺术的历史进程产生某些影响,不能算是真正的摄影家。在摄影创作领域有些现象颇为独特:一是摄影创作的机遇性、偶然性成就了一批幸运儿;二是频繁的摄影竞赛所造成的急躁心态——金牌情结;三是创作历程中的“平台现象”。摄影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手段的科学性和摄取方式的直接性,决定了摄影对被摄对象的依赖性和成功的偶然性。从来没有依靠偶然性画出一幅名画的事,但仅凭机缘拍出佳作的事,在摄坛确实累见不鲜。早几年流行过这样的话:“一蒙、二碰、三运气,外加好机器。”把这当作摄影创作的诀窍未免荒唐,但作为一种现象,确也有几分真实。有的人第一次发表作品就登在全国著名的摄影报刊上,第一次参展参赛就摘金夺银。但往往这是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就是这一两张并非基于稳定创作实力的“佳作”,也就是以成为登堂入室的凭证。即令如此,也并无大碍,关键仍在于心态。时代在开展,由特定历史造成的一辈子一张“名作”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图像由珍稀进入泛滥的年代,由注重政治功利进入注重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年代,但依靠宣传造成“强制记忆”,造成“名作”的效应依旧在人们的“群体无意识”中占有一席地盘。这也许正是“金牌情结”的心理根底。摄影竞赛、评奖,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恐怕是最频繁、最活泼的,往往和商业行为结合也最紧密。摄影是群众化的艺术形式。摄影竞赛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无论是对于活泼创作,促进艺术沟通,发现新人,都大有好处;就个人而言,参赛、获奖也有利于激发创作活力,提高知名度,敲开艺术殿堂的大门。入选、获奖毕竟是好事。所谓“金牌情结”,是对于金牌的过分迷恋的推崇。即以参赛、获奖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