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文化图说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日猿,五日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五禽戏在后世不胫而走,流传至今不衰。有精通一戏者,也有兼通五戏者。乃至各派武林功夫中也不乏其招式,遂成为华夏武术和养生学的一大珍宝。唐代柳宗元《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诗:“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陆龟蒙《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乌龙养和》:“所以亲逋客,兼能助五禽。”这两例表明五禽戏在大唐王朝的流行普及情况。清人赵翼《漫兴》诗:“观书眼渐讹三豕,导气身将学五禽。”反映的是五禽戏在清代士人心目中之功效。古人对虎的观察与利用,还表现在大量辟邪消灾的符号行为方面。因为虎继熊之后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百兽之王,在《说文解字》中被定义为“山君”即山神,具有威风八面的驱邪禳解作用。建筑中的门神用虎,因为信任“画虎于门,鬼不敢人”。晋干宝《搜神记》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随着门神信仰一直流传至当代,民间除夕之时仍然在门上贴虎画,希望能够驱鬼辟邪。隋唐之际的记录中可见到一种叫“虎威”的民间神话信仰。认为虎身上一种骨头,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毛篇》有此类记述:“虎威如乙字,长一寸,在胁两旁皮内,尾端亦有之。佩之临官佳;无官,人所媢嫉。”宋人黄休复《茅亭客话》一书讲得更加明白:“虎有威,如乙字,长三寸许,在胁两旁皮下。取佩之,临官而能威众,无官佩之,无憎疾者。”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对“虎威”有更加通俗的解释:“大凡是个虎,胸前便有一块骨头,形如乙字,叫做虎威,佩在身上,专能避一切邪物。”既然如此奇妙,难怪传统文化特别看中虎形符号的消灾避害功用。如古代王宫的路寝门称为“虎门”,出兵打仗时的军旗要画上虎形。《释名·释兵》:“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熊虎也。”李白诗《司马将军歌》有句云:“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将祭祀用的酒器和礼器上刻画出虎的形象,叫做“虎彝”。道教也用有虎形纹饰的符篥给道士们佩带,称为“虎箓”。《云笈七签》说:“吐纳朱气,和平百关。身服锦帔,凤光鸾裙。腰带虎箓,龙章玉文。”至于民间讲究的虎头鞋、虎头肚兜、虎头枕等,更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假如要说现代人对虎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