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文献学建设的可贵探究景德镇陶瓷大学陈寧博士的新著《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即将付梓,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一点文字。我和陈宁相识,源于《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的编撰。2024 年,我应邀担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外聘教授,协助该校中国陶瓷文化讨论所编撰他们所承担的国家重大文化出版《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陈宁是这个课题组的骨干,我们在一起工作了近八年。八年间,课题组除了完成并出版了《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外,还编辑出版了煌煌 30 大册的《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以及上、下两卷的《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在这两部书稿的编写中,陈宁任副主编,承担了大量工作。这期间,他还出版了自己的专著《颜色釉瓷》,并惠赠了一册给我。多年的交往,我深知他有极其严谨的学风和扎实的功底,也有极其深厚的陶瓷文献方面的积累。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他对中国古代陶瓷文献还有许多很独到的理论认识。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一直认为他是陶瓷文化讨论界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位年青学者。还在编写《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时,他送书稿来南昌交我作最后审定,交谈中,我就隐隐地有种预感,下一步,他很可能会在理论讨论方面跃上新的高度,收获新的成果。所以,当他把这部《论纲》放到我的案头时,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也许正因为陶瓷学科的这种特别性,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对陶瓷的关注,都相对集中在陶瓷制品的实物方面。陶瓷生产者的注意力,则又较多地集中在制坯、釉色、绘画、烧制等具体的制作工艺上。对陶瓷文献的搜集、整理的关注度,则显得很不够,更不要说进行更深化而系统的理论讨论了。其实,中国陶瓷文献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历史非常的悠久。因为我所从事的专业的关系,几十年来我虽对陶瓷史料未多加注意,但在阅读过的古籍文献中,我也曾从典籍乃至方志所载录的古代祭器中,看到一些有关陶制器皿的记载。从《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曾读到过“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的故事。直至后来在陶瓷大学看到他们收集的陶瓷史料,我是被中国陶瓷文献的丰富而深深地震撼,以致满目骇然了。这种丰富到底到何种程度呢?陈宁参加编写的《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共 250 多万字,这还只是从现存的自先秦至清宣统年间的陶瓷文献中,精心筛选和摘录出来的最有代表性的陶瓷史料。稍后编辑出版的《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虽 30 大册,但因为涉及版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