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理性审视摘要: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对史料的探究分析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史料的运用成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史料教学”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育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根本意识。本文对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学运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初探。关键词: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理性审视离开了史料,历史就会失忆;离开了史料,史学就会虚无。傅斯年先生关于“史学便是史料学”是没有问题的。同样,离开了史料,历史教学就会失去学科的本真。当然,离开了史料,所谓的核心素养可能就会流于空谈。近些年来正是因为强调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的理念,并在实践中的坚决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与学习方式转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假如从具体语境考量,傅斯年先生说的“史学便是史料学”是着眼于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区别,提出对史料认知与运用的革新,绝非简单认为史学即史料学。一、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如何运用史料解读进行历史叙事方面,存在着诸多异化现象。最突出的问题有三种:〔1〕史料开发的过度化。不加选择整理的繁多类型和同义反复;不顾学生实际的冗长文字和艰涩语言;无视内容主旨的广征博引和任性切入。我们常常看到,老师要求学生阅读屏幕中呈现的史料,并要求学生开掘信息,进而说明或分析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但是,我们也常常发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史料的阅读根本就看不清—字太小,看不完—字太多,看不懂—字太难。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似是“指令性”的统一要求和“标志性”的评课标准。于是,不顾实际需要随时随处用史料说话大行其道,甚至搞得一线老师怨声载道。试想,这样的所谓“史料教学”有效吗?它有助于培育“史料实证”素养吗?它能够让学生领悟历史思想方法吗?〔2〕史料解读的随意化。无视史料介入的时序和机缘,没有章法和节奏的无机嫁接,导致历史叙事断线,教学流程断路,学生思绪断档;恰恰因为史料的过度开发和无机嫁接,致使学生在猝然临之的史料面前一片茫然,不知所从。于是浅尝辄止阅读观察,指鹿为马随意发挥,偏离主旨的理解解释便不可防止地成了一种课堂常态。更为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人竟用 1942 年美国发行的一枚邮票的真实史料,引导学生得出了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的错误结论——认为美国政府当年成认台湾属于中国。无独有偶,在讲到孙中山先生为何被推举为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