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中故事性语言运用初探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新的课程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中学历史课中学生学习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如何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被调动起来?许许多多的老师都进行了讨论,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它“时,却又发现很多隐藏在“漂亮”背后的一些问题。有的老师的课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有的却味同嚼蜡,区别就在于课堂上语言的运用了故事。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故事性语言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教学中巧用比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方在文学创作中是运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同样大有用武之地。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都如饿虎扑食一般向中国袭来,简直是群魔乱舞。对此,当时就有爱国志士画了一幅《时局图》,把这些国家分别用不同的动物来比较:俄国熊、英国虎、法国蛙、德国肠〔蛇?〕、日本鬼、美国鹰,十分形象和贴切,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拿破仑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中国是头睡蛳,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蛳,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蛳逐步醒来,就像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所唱的那样:国人渐已醒。这样在学习戊戌变法时就不妨以渐已醒的睡狮来比方当时的中国。戊戌变法之后就是辛亥革命了。假如把辛亥革命的兴起比方为“风起于青萍之末”,把辛亥革命的开展比方为“山雨欲来风满楼”,把辛亥革命的高潮比方为“黑云压城城欲摧”,把辛亥革命的结局比方为“今日尘埃终落定”,效果肯定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同样,对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用比方法教学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袁世凯是怎么把最高权力捞到手的呢?答曰:一靠耍阴谋,二靠拳头硬。北洋军阀统治建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袁世凯排斥异己〔唐绍仪〕刺杀对手〔宋教仁〕镇压革命〔二次革命〕大权独揽终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帝的过程。先是从临时大总统当上正式大总统,再是从正式大总统当上终身大总统,最后从终身大总统当上了中华帝国的皇帝。梦做的是太美了,没想到他的美梦激起了人们的反对,护国运动因此发生,到头来搞的众叛亲离,被迫取消了帝制,落了个噩梦一场。把袁世凯称帝的过程描述为做梦的过程,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学生能较为顺利地接受,应该说一个可取的思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了进一步的开展,我们称之为出现了“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