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作者:杜小峥来源:《新闻爱好者》2016 年第 09 期【摘要】全媒体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创新社会管理,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提升政府网络素养、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和注重公民理性培育等方面构建健康和规范有序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有利于牢牢掌握信息化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态;网络素养;政治参与;公民理性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1]在网络媒介大众化的趋势影响下,网民可以通过发表政治见解、表达利益诉求、影响政治决策等方式进行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政府则可以通过网络问政、舆情引导、网络问责等方式予以回应。网民和政府的互动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也深刻改变了我国的舆论生态环境。在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信息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模式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对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措施不当则可能使网络舆论呈现出无序性、随意性、偏激性和煽动性等特点,进而给社会信息的有序流动和社会稳定带来空前挑战。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和新媒体兴起的大环境下,站在提升政府形象和服务能力的高度,理性认识网络舆论生态,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成为当前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一、网络舆论生态的形成和治理模式(一)网络舆论生态的形成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所首创的生态学,主要用于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随后,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网络舆论生态也是一个大的组织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演化发展。具体而言,网络舆论生态是指在现实社会环境、信息技术环境、网络文化和网络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网络舆论主体对网络信息发挥着生产、传播、分解和整合等功能,并借此在网络组织系统中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触动现实社会生态发生一定的变革。网络舆论生态以现实社会生态环境为基础,但在形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