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这里所说的 鸣 即倾吐,韩愈分明地告诉人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写文章尤其如此,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 言之有”“”“”“”“”物 ,这 物 便是 思 ,便是 怀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学生写作 言之有物 者固然“”“”有之,而 言之无物 者亦大有人在。要消除学生作文中 言之无物 的现象,方法之一便是“”促使学生会 鸣 ,即学会倾吐。因此,讨论学生写作时的倾吐心理及培育方法,对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时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倾吐,就其实质是基于主体心理平衡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举动,或曰精神追求的外化,“”因而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倾吐属于人的 存在需要 ,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尤其体现自我实现和求知与理解需要意识。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然而他的伟大的诗歌创作活动却是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当代文豪巴金也说“过: 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当然,中学生作文不同于文人创作,他们写作中 自我实现 等主观心理意识较之文人大为削弱,他们的写作心理也较多地打上了严格的或可称之为机械的教学法律规范的印记,然“”就其倾吐心理实质而言,写作中的 存在需要 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从而显示出中学生作文倾吐心理的独有特色,在写作实践中,时时起着法律规范和导向的作用。现概述如下。1.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写作中,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任何一篇出色的文章,都是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的完美结合。情绪倾吐突出 真 ,赋于文章以生命;理性倾吐突出 思 ,令文章充满思辩气息。二者的有机统一,使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都达到了完美境界。2.有意倾吐和无意倾吐有意倾吐,顾名思义,是主体在主观意念支配下的一种目的明确的倾吐行为。金道行先生“”“”在《写作心理探究》一书中把这种倾吐心理分为两类,即 缺乏性 倾吐和 丰富性 倾吐“”(其依据是克雷奇的动机理论),前者的具体表现如韩愈所言 不平则鸣 ,即由主体心理需求和外界供给失衡所引起的补偿意识的外化行为,而后者则是基于一种制造意念而产生“”“”的心理行为,两者都是由于 心理不平衡 而产生的 强烈的心理张力 所致。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