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中国政府经受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空前的一场危机。但也可以说是中国政府建国以来最成功的一次危机管理。与以往唐山大地震、沙斯大爆发等重大危机管理相比,在展现政府抗击危机方面的信心,占领信息主导权,争取百姓的信任,以及赢得国“”际信誉方面,中国政府此次的表现可说是令人 耳目一新 。一个政府掌权的信心是其治国的重要前提条件。民信乃立国之本。民不信则不立,广阔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执政的基础。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必须公开透明。政府必须有效掌握信息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权。同时,在国际化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声誉对国家的进展至关重要。要成功应对危机,政府领导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其百姓有信心。有了信心则可临危不乱,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从容应对危机,进而争取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最终也必将赢得国际信誉。而良好的国际声誉也将回过头增强政府的领导信心,从而进入良性循环。领导人首先要有自信面对危机,政府领导人首先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只有信任自己,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沙斯后期临危受命,掌管沙斯重灾区北京市。他铿锵有力地说出了八个字:我不自信,谁人信之?!一句话展现了政府领导人对自己控制局面能力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及时地稳定住了当时惶恐局面,进而稳住了民心,最终赢得抗沙斯的胜利。其次,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要信任群众。一个政府面临危机应该对自己的百姓有信心,信任他们得知事实真相后,更能够团结在政府周围,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有了控制局面的自信心,有了对老百姓的信心,才有勇气做到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唐山大地震和沙斯爆发初期,中国政府一些官员对信息的封锁凸现了其在这些方面的信心的不足。担心自己控制不了局面,担心老百姓知道事实真相后会出现恐慌。而恐慌的真正根源来自信息的不确定和不平衡不对称。信息的不公开和不透明更会造成恐慌,即进而导致百姓失去对政府的信任,直至破坏国家的国际信誉。“”信息处理 令人赞叹智者不乱,仁者不惧。温家宝总理身临灾难第一现场,指挥部队将领和政府官员,调动千军万马,运筹帷幄、统一调度,组织救灾。胡锦涛主席随之奔赴灾区督战。国家领导人充满自信的表现,沟通渠道的畅通,及时稳定了民心,赢得百姓信任,为救灾工作制造了有利条件。正是有了高度信心,中国政府面对这场特大危机,便能够保证信息的高度公开和透明化。政府于是敢于允许国际媒体进入灾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