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商隐看审美体验的意向性_生命性论文导读::提到李商隐。诗情合一的审美体验。有时他表现的是一片错综复杂的缤纷意象。诗人的意象选择的意向性。提到李商隐,人们立即会想到他的《无题》诗,忧伤、执著而漂亮。他诗歌的这种特色,与他的个性气质、人生际遇以及时代的政治文化环境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一、悲苦的人生经历十六岁时李商隐的写作才能就已崭露头角,并在大夫名士之间小有名气。然而,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是李唐社会江河日下的时代。他生于宪宗元和年间,卒于宣宗大中年间,享年四十八岁。当时宦官弄权,藩镇跋扈,个人升迁多出于结党营私,受个人恩怨影响。李商隐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幸的时代背景之中。而他的身世孤寒,十岁丧父,十二岁就替人抄书和舂米,挑起养家的重担。所以他读书刻苦自励,希望能有一个仕进的时机。虽然家贫促使他急于求仕进,但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关怀国事的有志之士,在他的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写的假托咏史而挖苦时政的一些作品。只是他科第不利,两次应考都未能登第,直到文宗开成二年二十六岁的他才因令狐楚和令狐绹父子的推誉,考中了进士。在当年冬天他就写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这首著名的长诗生命性,在诗中首先写出了他途径西郊所见乡村荒凉残破情景的荒凉景象。然后写出当时政纲的紊乱,安史之乱爆发,百姓流离失所,抨击了当权者腐败无能。他写这首长诗的第二年,他又去参加了科考。据他自己后来给朋友的信说,当时他已经为吏部所录用,可是当吏部把姓名上报时,却因为评价很差,于是将名字抹去,因而落选。此后李商隐就陷入党争恩怨之中,一直没得到过伸展理想的时机中国。从李商隐与牛李二党的关系来看,牛党的令狐父子是提拔他的恩主,而李党的王茂元又是自己的岳父,其中的恩怨有着许多难言之隐。两者的对立冲突,始终困扰着诗人,面对内外交困、精神与生活两个层面的重压,性格内向优柔、执著而又不善自我排解的他,只能把苦痛默默埋于心中,把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难以直言者,都寓托于幽微隐晦之诗篇。1李商隐虽然人生坎坷,但并不是一味沉湎于自我的忧伤,他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灵,而且有对现实的关怀。如诗作《隋师东》指斥朝廷平藩不力,《有感》、《重有感》对时政的干预、评议,《寿安公主出降》对王室不振、屈辱和亲深表生气等等,借史讽今,现实感十分强烈。时代的衰败和李商隐的坎坷人生,使他的诗歌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唐代诗歌再次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