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儿童文学的流行看中国“儿童本位论复兴摘要:在中国,外乡儿童文学一再被边缘化,而西方儿童文学却充满活力。本文从翻译家任溶溶的译作《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基于“儿童本位论”,探讨选题与翻译如何使得西方儿童文学在中国的土壤生机勃勃,并借此反思中国儿童文学的开展。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本位论;泛灵论;《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一、引言二、“儿童本位论”对于儿童文学选题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夕,美国的有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演讲,“儿童本位论”就是其中最重要主题之一[3]。该理论是指以儿童的喜好为中心,创作符合儿童天性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儿童〔6-12 岁〕阅读喜好的调查,接近半数选择了校园儿童文学,如:《米小圈上学记》、《淘气包马小跳》等,其余那么选择了带有泛灵现象的书籍,如:《长袜子皮皮》、《笑猫日记》,或科普类书籍,如:《奇妙校车》、绘本《老师也偷窥的 33 个大脑的故事》、《人体》等。第一,儿童选择校园类书籍的原因在于情节与自身年龄、生活、经历匹配,能产生共鸣。第二,选择泛灵现象的书籍,是因为儿童倾向以人类的视角给予万事万物生命,满足了儿童的想象力。第三,儿童的好奇心格外丰富,所以科普书籍尤其是绘本,可以满足儿童对世界的认知。这三类文学选题都坚持了“儿童本位论”,所以深得儿童喜爱。下文将着重分析的“玛丽阿姨”系列,正是结合了儿童的天性,融合生活与魔法元素于一体。三、《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中的翻译原那么与技巧作为当代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特拉芙斯的“玛丽·波平斯”系列影响了一代西方人的成长,通过名家译作,对中国读者也意义深刻,其中最经典的版本当属任溶溶先生的译本。通过调查,有 53.57%的家长会选择保存异国风味的译本,47.43%的家长会选择较接地气的译本,由此可见,异化与归化的结合定对儿童文学的推宽阔有裨益。旧有的儿童文学多具教化功能,而任溶溶却给予了它娱乐功能[4],其中就表现在他的翻译功力上。本书虽然译于八十年代,与现在阅读习惯相比稍有艰涩,但任溶溶凭借着自己的文学和翻译素养将其处理得朗朗上口,且不失异国风味。例如书中玛丽阿姨的舅舅 AlbertWigg 被诙谐地翻译成“贾透法”〔谐音“假头发”〕,班克斯一家住的 CherryTreeLane 被译为“樱桃树胡同”,更添生活气息。作为译者,任溶溶并未将自己儿童文学创作时的谐音人名〔例如“泰骄傲”,“甄用功”〕过多用于人名翻译,以及坚持“异化”原那么保存了英国人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