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子“赤子之心分析西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崇尚[关键词]赤子之心;儿童崇尚;老子;儿童文学一、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崇尚儿童早在春秋时期,中国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便很推崇儿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老子尤其崇尚赤子的状态,从“婴儿之未孩”的角度去描述人的本真之性。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婴儿最早的活动表现了心与物、人与自然的合一。在赤子的身上喷薄欲出、压倒一切的是他们的无忧无虑、率真坦白、毫无心机、口无遮拦,以及他们的欢乐、好奇、勇敢、胆小、天真、豪迈……老子崇尚的是儿童身上的这种自然天性。英国的刘易斯·卡洛尔是一个十分厌恶成人社会的怪人,他对儿童世界却有一种近乎天然的亲近。他严重口吃,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平常拒绝各种社交和宴请,终生未婚,不与“十七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女人”交往。但一到儿童中间,这些怪癖就全然消逝,他变得无拘无束,语言也活泼流畅起来。在卡洛儿的眼中,儿童是他真正的朋友,他们的地位远胜于成人。儿童们的单纯、善良、稚拙,不会使他感受到任何压力,这也正是卡洛儿一直能保有真正的“儿童自己的眼光”的原因。他与儿童相处的每时每刻都如此美好:那是个金黄的午后,我们悠闲泛舟水上……唉,怎奈三个淘气顽童!想听故事实在难缠……大女儿先声夺人,要故事马上开始……二女儿声音温柔:“故事情节要离奇荒唐!”三女儿频繁插嘴说话,每隔一分钟故事就被打断。正是崇尚并保护这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卡洛儿厌弃成人对儿童的久已习惯的教训和说教口吻,从他真正熟知的儿童的心理和眼光出发,创作了这部真正属于儿童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朵童话奇葩绚丽绽放,盛开在每个“赤子”的心头。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非常喜爱儿童,对儿童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是第一位把“为儿童讲故事”作为终身事业的儿童文学大师。“童话就是祖母或者母亲对这天真好奇的儿童娓娓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新奇的故事。童话应该以流淌着母爱般的温情为创作前提。”温良的安徒生对笔下的儿童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道主义的温温和人文关怀,这是因为在安徒生的眼中,儿童是天真、善良和伟大的代名词。二、含德之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