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中国社会的四期反思看“国学热从现象上来看,目前“国学”确实是比较热的,但是这种热度的背后包含着一些非常令人担忧内容。比方说,“国学热”的背后所掩盖着的,很可能是“国学”或者说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功利化、庸俗化,甚至是某种意义上讲的“巫术化”倾向。假如真是这样,那么这种“国学热”,就很可能并不利于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的真正弘扬。“国学”这一概念,确实是模糊的。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相对于西方世界之“西学”的涌入,“国学”“国粹”“国故”这类概念随之诞生。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这些概念的出现,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一概把这些概念之下的观点称为“民粹”,恐怕未必恰当,因为当整个社会都转向所谓“西学”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这一传统所表达的精神是否需要获得保存,无疑就是一个值得深层思考的问题。我想正是在这一问题意识之下,才有“国学”热度的第一期张扬。假如我们把 20 世纪前期的“国学”张扬作为一种历史结果,由此再往前追溯与回忆,那么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国近代社会以来四期反思之历史结果的一种回应。我认为从 19 世纪中叶或者说 1840 年以来到当前“国学热”的出现,中国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整体上表达了四期反思:第一期反思是物质层面的。1840 年鸦片战争、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人面对西方社会的入侵进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我们在物质的兴旺程度上不如人家,西方社会已经过了工业革命,而中国那么仍然处于农耕社会。这一反思直接导致 1862 年开始的、以“富国强兵”为根本目的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起点。我们开始主动改变传承数千年的农耕生产方式,与之相伴随的自然还有农耕文化的形态,而就性质上说,洋务运动那么主要是一场经济改革。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前三十年,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但尚未实现国家富强。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民族独立的根底上逐步实现了国家富强。但众所周知,物质富裕的背后又隐藏着文化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们有了当前仍处于其中的第四期反思。虽然我说不上这“第四期反思”的开端在哪里,但假如以“核心价值观”的提倡与建构作为这一反思所落实的行动,似乎不会有太大问题,而当前的“国学热”,那么正是在这一反思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现象。第四期反思虽然也是以文化为核心的,但与第三期的文化反思所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同,前一次反思的社会根底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