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的角度看仿拟的生成过程论文导读: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同认知一样,是对客观世界的经验的根底上产生的,语言又是以认知为前提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化开展,修辞的认知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西方修辞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仿拟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其自身也当然反映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及结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讨论仿拟行为的生成过程,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看清我们是怎样使用、生成以及理解仿拟修辞格的,从而加深对它的科学认识。关键词:仿拟,认知引言: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同认知一样,是对客观世界的经验的根底上产生的,语言又是以认知为前提的。认知语言学讨论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的方式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标准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句子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化开展,修辞的认知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西方修辞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仿拟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其自身也当然反映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及结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讨论仿拟行为的生成过程,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看清我们是怎样使用、生成以及理解仿拟修辞格的,从而加深对它的科学认识。一仿拟的根本概念及生成过程。仿拟作为一种修辞现象早在两千多年的先秦两汉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徐国珍 2001:3〕但是作为一种修辞格,还是陈望道先生首次在其《修辞学发凡》中提出的。在这本书中他将仿拟定义为:为了挖苦嘲弄而成心仿拟特种既成的形式的,名叫仿拟格。〔《修辞学发凡》第 203 页,大江书铺 1932 年〕随后谭正璧在其《修辞新例》;郑远汉在《词格辨异》;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黄民裕在《辞格汇编》;武占坤在《常用词格通论》中也相继给仿拟下了不同的定义。直到 2001 年,徐国珍在其《仿拟讨论》一书中归纳了以往的认识,为仿拟格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仿拟是一种仿照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创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此后徐国珍给出了一系列仿拟的例子来证明上述定义符合这一辞格的特别言语行为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揭示出了仿拟的根本特点。如:正是:丹红与雀绿齐飞,食品与毒素一色。令人谈虎色变、忧心忡忡、防不胜防、扼腕长叹!〔谭汝为《苏丹红制辣椒酱,孔雀绿养多宝鱼》〕就是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的仿拟。从仿拟的定义可以看出,仿拟生成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仿此拟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