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外贸角度看当前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战正打得喧闹,但是其基调完全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识。向来标榜自由贸易的美国,竟然实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极端措施,这多少有点匪夷所思。其实自由贸易也不是什么都好,关键看它为谁所用。自近代以来,中国尝过所谓自由贸易的甜酸苦辣。鸦片战争的起因原本是西方资本主义要翻开古老中国的大门,要求进行所谓的自由贸易。自此以后列强为了争夺中国市场,不断在中国寻衅滋事,划分势力范围。而中国这等贫弱国家不得不实行贸易保护的措施,有时还会消极地“抵抗洋货”,以减轻自己国内产业受到进口货竞争的压力。洋务运动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希望开展中国自己的工矿交通等新式产业,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稍分洋商之利”,进而到达“堵塞漏卮”的目的。用今日的经济学术语来说,那就是“进口替代”。以当时的眼光来看,外国商品入华,赚了中国人的钱,特别是贸易入超,使中国财宝外流,造成国人日益贫穷。不过,国际贸易存在的根本理由是商品客观存在的比较价格优势,除了互通有无,商品总是流向生产同样品质的产品本钱会更高的地方,否那么无利可图,也就没有贸易之必要了。总体而言,技术含量较高的机器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通常高于依靠手工、人力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所以两者之间的交换总是存在剪刀差。统计数字显示,近代中国进出口商品的比价存在严重的剪刀差,而且此剪刀差还有扩大的趋势。假如 1913 年进口商品价格比照出口商品价格的指数为 100,那么到了 1935 年这一指数上升到了 122.9,这意味着中国要以更多的本国产品才能换回原先的那些洋货。这一事实刺激中国人努力开展自己的民族工业,所以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科技救国等口号都曾经深得人心。即使因为不平等条约而处于劣势的中国,贸易形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经是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这一时期的经济上升就与外贸形势的改善有很大关系。其间,外国输华商品因为欧战而减少了,而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却猛增,如英国输华商品总值 1913 年为 9700 万关两,1914 年以后就逐年下降,到了 1918 年其总值不到 5000万关两,减少了将近一半。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商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据1919 年的统计数据,比 1913 年净增了 40%。进口商品竞争压力减少,出口市场扩大,对于国内新兴工业和传统产业都是利好。政府的关税政策对于保护国内产业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近代中国曾经长期丧失关税自主权,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