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城郊的××××集团是××工业企业的排头兵,为××的电子工业支撑起了一片蓝天。1984 年,该集团的前身××无线电元件六厂,只有固定资产近 20 万元;1986 年,实现年产值 160 万元,利润 0.8 万元;1999 年,拥有固定资产达 7 千万元,实现年产值 1.4 亿元,销售 5500 万元,利税 190 万……元在电子行业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一个手工作坊却一跃进展成由××无线电元件六厂、高强电子有限公司、宏远电子有限公司三大部分组成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其中的神秘是什么呢?穷则思变,得陇望蜀。企业多年来放声高唱着不断进取、不断攀升的主题歌。“穷困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宝,这就是 ××”人不断奋进的动力。他们也还记得早年的穷困、寒酸和面临倒闭的尴尬。当时,工厂是作坊式生产,工艺极落后,产品质量差,货源大积压。参加订货会,没有席位,只能在场外摆地摊;洽谈业务时,拿不出过硬的证件;上级部门的技术权威人士来厂,听说是手工作业,连车间大门都没跨便告辞了。临危受命的厂长×ד”和厂里 一班人 面临这种窘迫,有过萧条冷落的苦涩,然而,执著寻求进展机遇的决心、胆识和才智,促使他们在困境中凛然而立。他们深深体会到: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和销售,攀高亲,借船出海,是企业能够生存的唯一出路。“—————”在饱经艰辛之后,他们闯出了一个 补偿合资进展再补偿再合资再进展 模式的攀升轨道,也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先是赢得了北京国营 706 厂的合作,得到了技改的设备;后又在上海天和电容器厂找到了工艺,并使元件六厂成为上海天和厂的分厂,产“”品以 天和 商标打入了市场。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人没有在困难中退怯,也没有在成绩面前息脚,而是加足马“”力,坚定 提升绩效,迈向卓越 的信念和勇气,遵循规律,勇往直前。身为省委党校对外经济专业本科班第一届毕业网生的××学以致用,借竿跳越。为了寻求补偿贸易项目,他带领一班人吃尽了苦头,勇闯市场。在别人冷面相待的卑视中,元件六厂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出路。1991 年,与香港纪强公司达成协议成立高强电子有限公司,进行补偿贸易项目,引进台湾具有 80 年代国际水平的铝电解电容器全自动生产线,三年还清了债务。1993 年 5 月,又与港商共同投资的年产 1.5 亿只绦纶电容器项目一次性开车投产成功。面对第一个合资高强电子有限公司的硕果,企业员工笑了,他们明白,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