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于 20xx 年 3 月 4 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第一次“”提出树立 八荣八耻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我理解有以下几点:一、胡总书记在这个时候提出荣辱观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们实行经济体制的转轨,通过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通过效率“”优先,解决了困扰我国几千年的吃饭问题,使各种商品均走上了 卖方市场 ,物质达到了令人瞋目的丰富程度,老百姓的腰包也不同程度地鼓起来。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那就是社会公平注重不够。这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到政府宏观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虽然,这只有形的手能够通过税收、法律、利率等手段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有其缺陷,除了对效率的干扰外,对我们人的内心深处影响甚微,我这里主要指的是道德建设。二、有破有立,道德建设才能真正有希望文化有其传承性。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态度问题。正如李大钊所说,新旧两种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推演的客观存在。我们应该要有容人并存的雅量,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那么该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呢?我想就是坚持有破有立。我的思想基础是:(一)传统文化的优秀性。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珍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那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宝。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 人权”高于主权 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二)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仕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皇帝讲究的是分封诸侯,家庭讲究分家单过,因此中国人很难出现那种巨型的跨国超大型企业,靠股份这种形式把分散的资产联合起来在中国则变得更加艰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摈弃的。(三)传承文化的方式就是有破有立,扬弃基础上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