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关于老师修养的理论,在以素养教育为主旋律的今日看来,仍如空谷足音,堪称远见卓识。老师作为实施素养教育的关键,必须具备以下素养:一、具有敬业爱生的师德“老师所从事的工作是维护人类生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事业,被誉为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道出了无私奉献是老师的天职。老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育事业,才会乐于施教,精于施教。陶行知说: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您和您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尽了老师的天职 ,有了这样一种信念,老师就会树立起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国家服务的思想,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开发学生的潜能,用自己的思想品行去影响学生做人,尽可能发挥特有的示范性,“”以 坚定的政治、过硬的思想、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行 ,精教书、勤育人,无私地敬业奉献于教育这片宽阔的田园。面对受教育的个体,老师以爱心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没有爱,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爱才是教育学生最直接的方法和手段。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言,老师要热爱学生,把“自己的心灵献给学生,和学生的精神生活协调一致,才能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具有因材施教的才能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遗传的因素,每个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因“此,教育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 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而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虫害,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兔于枯萎。陶行知还风趣地指“出: 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育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育松树,松树受不了就会烧死。 因材施教老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能观察到学生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学生最殷切的需要。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明了学生的进展状况及差异,探明学生的内在需要及最近进展区,才能从每个学生不同特点和原有基础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精心指导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得到进展;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体力、兴趣、爱好、特长,因势利导,把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三、具有躬行实践的精神“素养教育要求培育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 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