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名片——人民币印制秘闻新中国诞生后,人民币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经历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它的变迁历史由于数十年来一直秘而不宣,以至今日仍鲜为人知。人民币诞生,毛泽东拒绝印上头像中国人民银行原计划在 1949 年 1 月 1 日成立并发行人民币,后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故决定提前一个月于 1948 年 12 月 1 日正式开业,同时将各根据地 8 种货币统一按比价兑换人民币。新币设计任务交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王益久和沈乃庸完成。起初打算根据中外惯例,将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头像印在人民币上,但送审时毛泽东说:“人民币是属于国家的,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头像印上呢?”由于他态度坚决,设计方案只好更改为反映工农群众和生产建设的图案。人民币上的所有汉字都是请董必武用标准正楷书写的,由佳木斯东北银行印钞厂代印。为防止意外,新印的人民币不切开,不加印号码签章,印好后由大连经烟台运达石家庄加工为成品,就这样,到 1948 年 11 月底,已积存印好的人民币足有五六马车。12月 1 日上午 9 时,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发行了第一批人民币,包括伍拾圆券、贰拾圆券、壹拾圆券三种票币,其中伍拾圆券人民币第 1 号(ⅠⅡⅢ-00000001)由直接发行票币的石雷保存至今。这张票券 132×68毫米,正面底纹为浅蓝色,花边为高粱红色,图景为黑色,中间花卉为浅紫色,分别印有矿车、水车图案,代表着工人、农民的利益。当天下午,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在石家庄花园饭店设了一桌便宴,以示庆祝。第二天,《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布了这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闻。从 1948 年 12 月 1 日起至 1953 年 12 月止,共印制发行了有 12 种面额、62 种版别的第一套人民币,是人民币历史上版别最多的一套,有些版别仍沿用旧币制,使用过双重纪年,且与一些地方货币共同流通过一段时间。建国之初的票币,由于战后环境原因,实行了多地区分散制版、印刷和分地区就近发行的办法,面额由小到大,从 1 元、5 元到 5 万元票券不等,印刷技术也不同,纸张、油墨多样化,石版、凸版、胶版、凹版、胶版与凹版套合均有。其中 1953 年 12 月发行的正面主景为新华门的 5 万元券,是我国发行面额最大的人民币,流通时间不足一年半,便于 1955 年 4月 1 日停止流通,是流通时间最短的人民币。本套人民币的图案集中反映了党的路线和政策,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