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日志随笔文章一部《吕氏家族志》让我付出了过多的心血和感情,一直沉醉于亲情和往事之中,至今仍不能从里面完全走出,因此这两年里我有关亲情的回忆文章和诗歌连续不断。这是为什么是亲情,是永远难以割舍的亲情!回忆起我的家族历史,回忆起我的祖辈、父辈及其他亲人,也包括我的苦难经历总是萦绕在心,情丝缕缕不断。在编纂家族志的过程中,常常被先辈们的经历和事迹所感动,有时会泪流满面不能自禁,甚至有时悲痛至极而不能继续。可以这样说,在家族志的每一页手稿上都沾有我和亲人们泪水的痕迹,并使我一生中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背井离乡,什么是出生入死,什么是孝子贤孙,什么是血浓于水为自己能成为吕氏子孙和为自己能有这样的先辈们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也为自己能亲自编纂《吕氏家族志》而感到无尚光荣!近 100 年前,我的祖父和二祖父为生活所迫,兄弟二人肩负薄薄的行囊,手牵手踏上闯关东的漫漫路途,一路坎坷、风尘仆仆到达黑龙江省肇州县丰乐镇,先是给地主打工,后又租种地主地种菜卖菜。当几年后积攒一些家业的时候,二祖父突遭土匪绑票,祖父倾其家产将二祖父赎回。祖父含泪将二祖父送上回乡的路,没想到几年后他却病殁他乡。从此,我的父辈们,除了四叔在家乡参加革命进行抗日活动外,我的大伯父、父亲和二伯父三兄弟又相继闯关东。留在家乡的女眷们,顶起了家的一片天。特别是我的母亲,在十几年中,上有年迈的奶奶,下有几岁的孩子,还有重病的婶子,十来口人一大家子的生活重任落在了她那羸弱的肩上,每天都挪动着一双小脚无尽无休地忙碌着,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全国解放后,我的父辈们,身处天南海北,家境不同,职业不同,一生中都是那么团结、互助和谅解,从来没有因为财产和赡养老人而红过脸,都以最大努力付出和奉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共和国历史上经济最困难时期,各家各户生活都是那么艰难,特别是在山东老家的我们更是拮据无比。在东北的伯父们常常伸出援助之手,有时邮回点钱,有时邮回点旱烟叶,父亲拿到市场换回点钱或物贴补家用。特别是我在福建龙岩的叔叔,时时都想着老家,常常有钱物汇至,家里至亲们几乎都接到过叔叔的款物。特别是在大革命中,叔父被打成走资派停职停薪,下放农村、进牛棚,自己家里常常捉禁见肘,却有时借钱汇到老家资助我们。那时老家根本不知道叔父的处境,直到四十多年后编撰《吕氏家族志》时,堂妹的回忆录里才提到此事,这时叔父已逝世二十多年。叔父啊,你革命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