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梦想的文章近来,人生赢家这个头衔被频频提及。获得这一评价的人物,根本上都自带年少多金、面目姣好、学业事业和家业有成的属性。网友的赞叹不是没有道理,在很多人忙着上学、赚钱、买房之时,那些早早跨过积累阶段的人看上去是值得艳羡的。问题在于,假如把一些人的少年得意看作赢家的标志,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成了输家。青春梦、人生梦难道就在如此简单的输赢之间吗人生不是游戏,踏实走好每一步,都是一次胜利。来自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的 2024 级女生张安琪,绝对符合所谓的赢家标准,然而在她自己看来,对美女学霸、门萨女神之类的称号相当反感,她最引以为豪的不是智商或别的,而是努力的一股韧劲,以及对科研梦想的坚持。那些追捧赢家的人,只是被外表上的光鲜闪花了眼,却没有看到像张安琪这样的年轻人,每天在实验室工作 16 个小时、一年里翻阅几千份文献的巨大付出。许多年轻人特别喜爱电影《小时代》,其中极尽浮夸之能事,为疯狂粉丝们制造了最美泡沫,似乎在物欲中消费青春理所当然。然而在鲜衣怒马背后,泡沫制造者郭敬明自己却是个工作狂人,自诉生活只有忙和非常忙两种状态。为梦想而奋斗的青春才最漂亮。假设年轻人只看重赢的结果,而忽略制造和积累的过程,那么难免要空虚失落、自怨自艾,自己把自己扫到了失败者的角落。没有什么成功是可以轻易得来的,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无限的奋斗中,才是赢家们的共同特征。人生永远在攀登,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输赢都是相对和临时的。在这样一个物质丰富、不断革新的时代,年轻人完成与财宝积累的条件远超前辈,各行各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容易崭露头角。然而,起步点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攀登历程的提前终结。在成功的阶梯上站得越高,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也就越多,继续向上的难度也就越大。以新贵辈出的 IT 业为例:在马化腾、马云、李彦宏的三巨头格局产生前,那些曾引领 IT 业风气的大佬如今还有多少留在人们视野中或许转眼间,下一波弄潮儿又会横空出世。江山代有新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个领先者的后面,总有更多、更年轻、更新锐的追赶者。在时代的脚步面前,领先永远都是过去式。一时输赢并不能说明什么,唯有认准目标,不断努力奋斗,才有可能最终登上属于自己的巅峰。人生是一场长跑,把梦想坚持到最后的人才称得上是赢家。把过去的奋斗当作功绩簿,满足于一时的赢,就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模糊了自己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很可能止步不前,甚至沦为将来的输家。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