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归因及对策讨论[论文摘要]大学生实现就业的过程也是其社会流动的过程。从社会流动视角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结构因素、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因素、自然因素以及教育因素。解决对策主要有:消除社会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降低转换成本;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给予区域和产业间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扩大就业区域和容量;调整高校人才培育的思路和模式。[论文关键词]社会流动 大学生就业难 归因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从某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变动现象。随着社会位置等级的升高,财宝、权力和社会声望也随之增加,故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体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由于在现代社会,社会位置及与此相连的社会地位总是与职业密切相联,因而随着职业声望的变化,社会流动便主要体现为个体在各种职业位置之间的变动。根据以上理论,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实现就业的过程也是他们社会流动的过程。因此,从社会流动的视野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特别的现实价值。一、社会流动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一) 社会结构因素:社会二元结构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流动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呈现二元特征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地区二元结构、体制内与体制外就业二元结构等。这些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流动,即使流动,也有很强的单向性,即从大中城市流向小城市或乡镇容易,反之却很难。正是这种阻碍作用,使大学生高度重视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即一次性择业。一次性择业观念,必定会使大学生通过延长寻工期来增大成功概率。大学生在不同的城乡、地区、行业间就业,工资收益、户籍收益、社会保障收益等差别很大。就户籍收益而言,假如在大中城市就业而没有该市户籍,要付出许多额外的成本,仅子女人学的借读费每年就要多负担数百至数万元不等。就社会保障收益而言,由于行业性质、效益的差异,不同就业形式享有的社会保障范围和程度差异非常大。不同的就业形式,非社会保障性福利收益(如实物分配)、享有闲暇也不一样。这就导致大量毕业生对城市就业,尤其大城市体制内就业的过度偏好。比如,2024 年国家机关政府公务员录用考试报名人数超过 146 万,报名人数与职位的比例高达 93:10,报考者中应届大学毕业生是绝对的主力军。这说明大学生追求工作稳、地位高、待遇好的工作倾向是非常明显的,说明他们在极力躲避社会二元结构给今后工作、生活造成的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