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法律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育出高智商的人才,同时还要注意道德素养的教育。只有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使其在国家的建设当中发挥才能,服务社会,这才算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将德育工作当做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需要。【关键词】道德教育;思想健康;言传身教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存留至今的大国,其文化源远流长,必有其精髓所在。《孟子·公孙丑上》曾提到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我国自古就注重道德的培育,因此,将道德教育作为新时期的重点教学内容,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进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现今的情况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庭、学校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问的讨论上,以至于有很多人都感慨,现今的青少年都是“垮掉的一代”,虽然这样的形容过于严重,但现实状况也的确不容乐观。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 70%以上,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但在这令人咂舌的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还有什么没有做到?我们的教育还有哪里有所欠缺?归根结底,是德育的落实不到位。假如道德素养教育能够得到普及,使更多的学生有条件接受最基本的道德教育,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犯罪现象。毕竟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及时的将他们向积极的方向的引导,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综合道德素养的高低,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二、排除学生在道德形成时期的干扰因素道德教育的意义之重大自是不必多说,这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这一时期,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与诱惑。在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所处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也为其道德素养的培育带来了巨大困难。尤其是某些国外的腐朽文化与先进文化相互渗透,鱼龙混杂,极易迷惑青少年的思想。同时,网络的普及也对青少年的道德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一些激愤消极的言论,色情暴力性的视频充斥着网络,污染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