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对策一、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的前提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认识及道德水平依旧存在不容乐观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德实践能力较差。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在日常中,自理自立能力差,依赖思想严重,在校园内看见老师不打招呼,如同没看到;在教室有内容庸俗的课桌文化等不良现象到处可见。第二,价值观倾向多元化、利益化。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过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第三,理想信念意识不强。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受市场经济交换原则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趋向实惠化、功利化和短期行为,第四,贪图享乐,怯于奉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同学中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把金钱看作是人生首要目的同学的比例在近年来有所升高。第五,网络道德失范。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其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沟通平台。同时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又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从而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和品德心理畸形进展。我们应从另一方面看到,当代大学生要把握好分寸,正确的选择健康向上的媒体信息,不做虚拟世界的思想俘虏。二、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原因分析第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现象泛起,并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进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第二,物质水平的提高,导致精神生活问题日益突出。第三,家庭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与管理的不足。家庭教育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学生道德观念淡薄而模糊。同时,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也未能很好地结合。第四,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与社会性进展不平衡。心理、生理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终还要通过主体起作用,通过主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