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驱动力下博物馆功能的外化与反思编者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假如“我”是“博物馆”的话,那么答案应当是“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博物馆本身即是社会化的产物,进展到今日,已经成为具有公共性、公益性,为社会大众和社会进展提供服务,满足公众精神需求的文化机构。博物馆需要大众与社会,因为其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也是博物馆得以建立、进展的基础。同样的,大众与社会也需要博物馆,因为博物馆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合地”、“阐释者”,是探寻真知与自我陶冶的地方。当前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正处在高速进展的时期,包含历史、自然、科技、艺术在内的各类博物馆在数量上急剧增长。类型多样的中小型博物馆、灵活求变的非国有博物馆进展迅速,填补了大型博物馆、国有博物馆留下的空白。在观众日益走进博物馆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走近大众、走进生活。向社区类型进展,是中小博物馆进展的一个方向。同样的,在商业场所建设博物馆也不失为另一种可行的选择。两种方式均可有效地将博物馆融入社会,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当前已有“自然中心”、“生命神秘”等典型案例,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称得上博物馆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新尝试。(特约编辑赵萌)摘要整体而言,今日的博物馆仍是一个不断前行并快速进展的领域,甚至可以说依旧属于朝阳事业。然而,在其进展过程中,无论是内部职能还是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改变。尤其博物馆功能的外化更是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博物馆现象”,正在挑战乃至改变主流的博物馆理念与实践,引发博物馆人的思考。关键词博物馆功能外化驱动力0 引言最近二三十年来,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政策制定者、社会公众、业界讨论者和博物馆管理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和论述。从博物馆从业者的视角来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大程度上与博物馆功能的外化关系密切,因为这种外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博物馆现象”,正在挑战乃至改变主流的博物馆理念与实践,引发博物馆人的思考。1 新兴国家的博物馆进展潜力巨大整体而言,今日的博物馆仍是一个不断前行并快速进展的领域,甚至可以说依旧属于朝阳事业。然而,在其进展过程中,无论是内部职能还是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改变。从世界范围看,1975 年世界博物馆总数为 25000 座,2024 年全球 202个国家的博物馆总数是 55097 座。再从传统的博物馆大国看,美国仍被认为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