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道德教育讨论摘要:关怀伦理学是一种关系伦理,其教育目的是培育具有关怀能力的人。高校贫困生德育模式是在关怀者—被关怀者的两维关系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作为关怀者的老师,所要具备的关怀素养包括同情心、爱心和反思能力,通过仔细倾听和积极回应进行关怀实践;作为被关怀者的贫困生,要有感恩之心,接受并回应他人的关怀,学会关爱自己和他者,关怀动植物和物质世界以及环境和知识。关键词:关怀伦理学;贫困生;道德教育一、贫困生关怀德育模式建构的理论背景1.关怀伦理学的教育目的论自人类文明进展以来,有关教育目的的评述各种各样。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全面的人,卢梭的教育梦想是让儿童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并实现自我,洪堡的新人文主义则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发现自我,此外还有教育的训练说等。人们对教育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希望借之塑造健全的人性。关怀伦理学认为“总的教育目的是鼓舞有能力、关怀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①诺丁斯将关怀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现实生活中人们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各种功利性目的,却遗忘了人性最初的渴望。吉利根从女性的视角阐释关怀伦理,关怀最初被视为女性特有的一种美德,诺丁斯将之上升为一种普适性的理论。关怀被视为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善待,而这必须是基于普遍的人类关怀能力的养成。现实型价值观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功利性因素左右了教育的目的,而以关怀为目的的教育成为现实的另一种可能,提供了教育的柔性视角。“应该将关怀而不是责任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②引入关怀伦理的教育具有新的旨趣,不以成功和金钱为人生目标,不唯成绩论,重视培育学生的关怀素养和生命意识。关怀教育鼓舞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老师要时刻回应学生的合理需要;关怀教育承认学生的差异性,鼓舞他们培育自己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习。2.关怀伦理学的幸福观现代社会公认人生价值的实现是追求职业或经济的成功,但这种四处蔓延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也不能给所有人带来所谓标准化的幸福。关怀伦理学认为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对千人一面的生活模式提出了质疑。因为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各有不同,人们在追求可能性幸福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教育,好的教育制度要帮助人们实现对幸福的追求。诺丁斯认为只有当人们充分进展了自我,具备了关怀他人的能力,具有了健全的品行和良好的美德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