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摘要:当前推行素养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要求老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采纳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即老师必须围绕知识与技能,努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解题思路;围绕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发现与探究,并加强相互合作;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勤学、乐学。关键词:新课程策略知识体系发现合作和谐一、帮助学生构建一整套知识体系,掌握解题思路从目前来看,初中的社会课教学应该说是开创了素养教育的先河,完全摆脱了以前死记硬背的模式,把学生从繁重的记忆负担中解放了出来,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但其听起来简单,实则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一个层次,比闭卷考试难度更高。对此,作为老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努力减轻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老师应不断学习、不断讨论,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行动,在行动中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角色,打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方式。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要积极探究教学新途径,加强教研,认真备课,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之勤学、乐学。与闭卷考试相比,开卷考试其特点是试题的综合性增强,灵活性加大,应用性突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穿相关内容,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重新整合知识,学会“分析”“拆装”“整合”各种知识点,把纷繁杂乱、零零碎碎的有关知识点串起来去答案。这就需要学生重视知识梳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对知识进行猎取、储存、检索和运用,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相互关联,彼此作用,使分散于教材中的琐碎知识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不断进行积累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离不开老师的牵引、指导和帮助。社会课考查的题目,一般可分为引申道理(是什么)、分析成因(为什么)、说明方法(怎么办)三种情形。为此,我在备课时大体设计了一个答题的框架,形成了基本的思路和方向:第一步,根据材料的意思和设问,认真审题,确定答题的角度,如人口角度、资源环境角度、经济民生角度、科技教育角度等等。第二步,搞清楚设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