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究与实践摘要:随着医学生教育新目标的提出,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等方面做出一系列转变。课程整合是近年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的一项课程建设改革。医学基础课程整合能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在初期接受医学教育,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原因,并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综合考虑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本文对我校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究与实践作了介绍。关键词:课程整合医学基础课教学实践1.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方案目前,多数高等医学院校采纳基础、专业和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大一的下学期学习学与胚胎学。医学生是理科生,刚结束高中紧张繁重的学习不久,大一上学期仍然学习数理化等理科知识,学生还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医学知识的学习,还不能从理科思维中转移出来,部分医学生甚至认为文科生才应该学医。很多枯燥乏味的医学术语,与以前的数理化概念完全不同。各种抽象复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细结构,加之大学生初入大学校园,还在缓解高中时期的疲乏,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使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理解不深化。在医学专业课学习时,大多数同学已经忘记学过的学与胚胎学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形态学与机能学的关系,只能死记硬背,面对临床问题时也只能是“照葫芦画瓢”。而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也要求医学教育的。医学教育的新进展和医学教育新目标的提出,要求我们医学教育者更新观念,进行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究和创新。在课程设置上,由纵向型模式向横向交叉型转变。《人体解剖学》是讨论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组织学》是讨论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和相关功能的科学;《病原生物学》是讨论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的生物学规律、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生物化学》是讨论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生理学》是讨论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病理学》是讨论疾病的病因、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进展的过程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的科学;《病理生理学》是讨论机体功能病理变化的学科。2.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具体实施3.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成效和意义课程整合是近年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建设[1]-[4]。与传统的顺序教学模式相比,课程整合最主要的两大优势表现为:(1)可以删减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