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枋头之战枋头在魏晋南北朝时为军事要地。后赵时,氐人苻洪率部驻守于此。枋头在交通与军事上的重要性,还表达在两晋时期许多历史事件中。石勒自河淮地区北趋冀州,即路由枋头;西晋末年向冰率众数千壁于枋头;后来东晋谢尚北征,即遣戴施为先锋据枋头;而以枋头命名的著名的枋头之役,那么是桓温戎马生涯中最黯淡无光的一页。石虎让苻洪以流民都督的身分,率领这支以略阳氐族为核心的流民集团驻屯的枋头,就是这样一个要地(见枋头之战)。公元 369 年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桓温屯兵枋头,遭遇前燕殊死抵抗,又因粮道断绝,不得已而归,归国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设伏打败,又被赶来支援前燕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劫了归路,回到姑孰五万步卒仅剩万余人。虽然发生地点不在枋头但因为史书上习惯成此次战役为枋头之战遂得名。枋头之战战争背景桓温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是在东晋内部权力之争面临短兵相接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中原形势对晋朝讲很不乐观。前燕和东晋在许昌几次拉锯战,最终丢掉了这一重镇。兴宁年间(363 年至 365 年),淮阳一带也失守。最后,洛阳城守将见孤城难守,找个借口自己带兵逃离,只留下沈劲一人带区区五百人守城。(《江南罡风吹浮萍》一文交待过,沈劲是王敦逆党沈充之子,一直想以身殉国挽回家族声誉,他就等着这种荣耀的时机。)公元 365 年,前燕名将慕容恪、慕容垂兄弟率兵进攻,洛阳自然苦守不住,沈劲死节。不久,鲁郡、高平、宛城又接连被前燕军队攻取,燕军甚至攻掠到汉水以北地区,大掠而去。公元 368 年(海西公太和三年),晋廷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转年五月,桓温自领徐州、兖州刺史,率步骑五万,从姑孰就出发,进行他的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战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