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创作中艺术真实历史真实与现实的关系郭沫假设在历史剧题材的处理上,非常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郭沫假设本身就是个学识渊博的历史学家,他在写作历史剧之前,都会对所涉及题材的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以他的《屈原》为例,从开始有写作方案,到最终完成剧本,前后至少经历了二十一年。而他对屈原所处的时代和其艺术成就的讨论早在 1934 年就开始了,且讨论成果全面细致。1942 年完稿的《屈原讨论》是他讨论屈原以及对秦以前古史讨论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对战国时代社会性质、阶级斗争状况等方面的详尽分析,为他处理《屈原》、《虎符》、《高渐离》等历史剧题材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而阳翰笙那么尽量根据历史原来面目来写历史剧,他的历史剧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游刃有余的处理了历史真实、艺术虚构与现实作用这三者的关系,将三者有效的统合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四川保路斗争等在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和杨秀清、韦昌辉、李秀成等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典型人物,再现历史原貌、揭露历史本质,让观众在戏剧欣赏中认识历史、获得历史时代感。阳翰笙的两部太平天国的历史剧,从历史方面来说,有关太平天国的历史斑斑点点,处处可查,大线索均有书可寻。而有些情节,即便不见于正史,也定然能在在野史中找到。同时,剧中的人物如《天国春秋》中的韦昌辉、杨秀清等也尽量贴近其历史原貌。但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并不阻碍他进行艺术制造。比方用一些符合材料原来面目的语言、行动来丰富它,比方根据当时情景,虚构出完全有可能出现的人物,制造了《李秀成之死》里送孙参军的柳妈妈和她殉城的孙儿柳俊青等众多人民形象,人物塑造真实,情节开展可信,却在史书上并无实据,这就是成功的艺术虚构,虽是虚构,却又符合历史本貌与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