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对青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通过历史教学进行国情教育,是历史课一项常常性的长期任务。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和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所谓国情意识,就是观察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国情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公民对国家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认识和反映。国情教育就是使国情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成为每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根本的思想政治素养。什么是国情?“所谓国情,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最根本的现实状况。任何国家的国情都不能脱离其历史和传统而独立存在”。因此可以说,“国情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沿革下来的一些最根本的状况和特点”。中国的国情与中国的历史密切相关,它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经过 50 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是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决策的根本依据。“一切从国情出发”就是尊重历史和历史的开展,就是尊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国情又具有整体性,举凡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文化体系、教育结构、道德传统、民族精神等,都属于国情的范畴。至于国土、森林及耕地面积,人口的开展,生态环境,更不待言。国情是历史和传统的产物,知国情必先知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历史与国情的关系,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使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实和社会开展的趋向。例如:通过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建立的农民协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各级参议会和各级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建立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和由它选出的政府委员会等有关史实的介绍,使学生明确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开展起来的,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当前,历史教学的国情教育应以以下内容为重点: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