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考古认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4 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如何将历史思维的训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课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化石是讨论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通过了解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主要依据”,这就将考古认知作为思维训练的一个基本点。初中一年级的课程为什么首先强调考古认知?初学历史接触考古认知,有何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经历考古认知的思维训练?本文对此略作探讨。考古认知首先无疑是培育历史思维中的证据意识。历史讲究证据。历史学家以及历史学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断地挖掘史料,还原历史真相,接近历史真实;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历史作出新的解释。前者是基础。初学历史要进行最基本的思维训练,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后人是怎样知道前人的事情,几百年、几千年前乃至几十万年前的历史,根据是什么?摩擦生电是物理常识,但是物理课程还要用教学实验展示,其意义就在于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的基本手段。历史课也如此,证据是了解历史的基本路径。而考古发现一般都属于第一手的证据,是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初中课程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深化某个细节,我们对“证据”的认识就很不一样了。教材中的结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学术的结论,比如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直立人的存在。另一种结论则具有意识形态意义,近现代史中较多,无须举例。无论哪种结论,老师都应该讲授结论的由来;而相对来说,纯学术的结论更容易被忽略,老师更习惯直接讲述。比如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这就是讨论的结论,而周口店遗址最初是怎样被认定的,这是了解北京人最基本,也可能是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像油田的开发,怎样知道哪片土地之下可能蕴藏着石油,做出这个推断的依据是什么?历史发现如同科学发现一样重要。半坡、河姆渡人的考古发现较之北京人虽然简单,但也有考古认知的问题。有了体验,才谈得上认知。强化考古认知就是从证据视角还原历史现象。发现大量陶器,还有完整的物件,当然能够直接证明那时生活中已然广泛使用了陶器。而考古不可能发现整幢的房屋,怎么认定他们的住房是那个样子的?丝绸之路也有同样问题,考古不可能挖掘出 1000 多年前的道路,那么怎样认定曾经存在的古代商路呢?因此,证据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