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学教学中的几点反思摘要:口腔黏膜病病因复杂,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多样,相互间容易混淆,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存在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致使口腔黏膜病学教学中学生们很难充分掌握,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终在临床工作中表现得很茫然。为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口腔黏膜病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究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黏膜病;教学法;口腔医学口腔黏膜病学的课程曾包含在口腔内科教学中,缺乏独立性,成为与牙体牙髓病、牙周病等先后授课的一部分,一起集体备课,教学方法为常用的满堂灌模式,教学效果不佳。现在情况不同了,口腔黏膜病学已经成为独立的一门课程,拥有自己的教材,有专职老师独立备课、授课、考试、评价,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课堂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很大的改进,学生步入临床实习阶段甚至毕业后,对所学黏膜病知识记住的甚少。口腔黏膜病病因复杂,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混淆,许多黏膜病还是系统性疾病在口腔中的表现。同时,不同的疾病可以有相近的病损形式,一种疾病的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病损形式,所以不论是对七年制讨论生,还是对五年制本科生来说都是比较难掌握的[1]。这些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在黏膜病教学中使其掌握理论知识并培育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是这一阶段工作重点。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近年来口腔黏膜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探究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老师备课不充分,应该仔细思考并进行自我知识更新二、授课内容相当枯燥,老师应尽可能讲的生动一些口腔黏膜病学理论知识相对枯燥,学生课堂参加意识不够,课堂气氛沉闷,甚至有的学生思想开小差,趴着休息,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学生除了忙着抄笔记外,对授课的内容印象不深,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记得辛苦遗忘得却很快,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导致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差,没有形成完整的印象,要么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不相符,要么混淆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时间一长,对口腔黏膜病学的学习感到怵头。这就要求老师在仔细备课后好教学内容,逻辑清楚,重点突出,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平常在临床收集的病例记录和照片加入到课件中,通过典型病例讲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知识,这样会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真实和生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老师授课时要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