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孟母择邻)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常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孟母十分担忧,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孟母终于满意了。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智慧小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也有说:学好三年缺乏,学坏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三人行必有我师)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突然一个小孩子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我提倡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要求人要谦虚好学,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育,假如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发奋图强。假设能诚心诚意地依止一切高尚人士,于渊博的学者前常常询问请教,交结忠厚、重义气的人,就能常时感受安乐。(一诺千金)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容许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后来,刘邦打败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