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村申报材料_文明村申报材料完整版一、基本概况地形地貌位于 XX 乡东南部,距 XX 县城 53 公里左右,北靠 XX 村,南抵部队路,东临国防路,西接则格德恩呼都格村,总面积 8 平方公里。海拔 1082 米,地形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倾斜,平均坡降在 3-5%。。气候气象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适中,光照充足,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 8.87C,极端最高气温 40.3C,极端最低气温—31C,无霜期 172 天,年均降水 78.67 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 2224.4 毫米。行政特点全村共有 152 户 543 人,其中放心户 103 户 365 人,基本户 32 户 118 人,重点工作户 16 户 56 人,重点管控户 1 户 4 人。全村由汉、蒙、维、哈四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 57 人,维吾尔族 210 人,蒙古族 265 人,哈萨克族 11 户。全村有党员 22 名,团员 36 名,四老人员 6 名。建有 1 所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 个农家书屋,藏书量达 5000 余册。社会经济XX 村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村,全村有耕地3000 亩,牲畜存栏 21300 头,从事畜牧业户数为 60 户 255人,人均占有耕地 5.5 亩。XX 年,xx 村总收入 3195 万元,村集体收入 14.92 万元,人均收入 10254 元。二、历史演变xx,蒙古语,“咸水井”之意。1975 年由博湖等地迁入 xx,是为牧业三队,归属于 xx 人民公社。1984 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 xx 村委会,并于当年 9 月,建立村党支部。属 xx 回族民族乡管辖。三、经济文化特点(一)立足实际谋进展在 1990 年以前,由于村里的居民 90%以上是游牧的牧民,由于牲畜管理体制落后,牧民放牧方式陈旧,广阔牧民人随羊走,传统的放牧形式死死的把 xx 村的畜牧业限制在山区所划的圈子里,集体牲畜流失严重,而农区的生产种植单一,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村经济停滞不前。该村两委班子首先从牲畜管理制度着手,对原有的牲畜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承包制,把集体羊群包给有头脑,有责任心的人放牧,年底按比例收取提成,集体和个人都得到了实惠。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养殖大户。制定了种养结合,进展农区畜牧业的三年经济进展规划。到了 1999 年 xx 村牧民定居率达到了 100%随着牧民定居,xx 村再次提出利用牧业村的优势,不仅要养,而且要在育肥上下功夫,要在短时间内见效益的思路。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建起了暖圈、暖棚,并缩小玉米、棉花和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