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史学的移植与超越[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英国的课业”,何伟亚中国近代史何伟亚曾于 1995 年著有《怀柔远人》一书,获得了 1997 年美国亚洲学列文森最正确著作奖。2024 年,他又推出了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英文著作《英国的课业》,在该书中译本序言中,他说《英国的课业》就是之前《怀柔远人》一书讨论问题的继续,该书考察了试图劝诱清政府进行行政改革的教育工程,以及运用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以使清帝国适应以欧洲为根底的全球性外交标准和商业标准的各种规训活动。第三局部题为“使中国完全平等”,讨论了 1900 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欧美帝国加之于中国的种种耻辱,并将其彻底改变成完全接受其支配的殖民化国家的过程。何伟亚前后考察了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对各地进行的各种惩处性行动。他特别注意揭示这些行为背后的文化意义,强调西方利用中国知识对中国进行的帝国主义规训。“后殖民思潮”的开展成熟,其核心人物有何伟亚、杜赞奇、刘禾等。国内有学者把 1990 年代中叶以后出现的这股“后现代思潮”称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的诞生,或者被认为是 50 年来美国中国史讨论的第二次转向。当下,这股源于西方的后殖民史学思潮也开始渗透到大陆的中国史讨论领域,尤其在青年学者群中似有流行之势。后殖民主义史学出现以来,对标志西方近现代史学的根本特征,如科学客观性的理想、历史进步的观念、民族国家史观的重要性等,都提出了剧烈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否认西方线性开展史观。西方线性开展观是以西方启蒙运动中所提倡的科学主义和普遍理性为根底的,强调直线因果、进化论、目的论式的历史开展观念。在这种历史观念下,非西方文化传统总是被放置在以西方社会开展为轴线的时间刻度上加以排序和评价。后殖民主义史学那么大唱“断裂原那么”,主张通过将历史过程“碎片化”,打破社会历史开展的线性开展规律。其二,用“对称性表达”的原那么来审视中西方关系。就如何伟亚一贯运用的“帝国碰撞论”,不再像柯文那样一味执著于所谓“内部取向”,而是试图把中国在近代的变化置于一种全球开展的权力脉络之中重新加以定位,借以在相对平等的语境中透视双方的互动关系。其三,批判当前流行的民族国家史观,竭力搜寻在“现代化叙事”中被遮蔽的声音。民族主义历史表达模式以民族作为历史的主体和叙事主线,将本国的近现代历史诠释为建立民族国家和寻求现代性的历程。在后殖民主义看来,民族国家是与 18 世纪以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