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虚拟团队讨论现状及进展趋势关键词:虚拟团队;理论模型讨论;实证讨论;变量一、引言国外对虚拟团队的讨论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 1995 年以后得到蓬勃进展。其讨论范围已经从虚拟团队的概念和定义探讨、虚拟团队的探究性讨论进展到对虚拟团队的影响因素、团队过程和团队结果的讨论,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而且讨论方法也从理论探讨、定性讨论转向定量和实证讨论。国内学者王重鸣和唐宁玉(2024)认为国内的虚拟团队讨论中,以探究性、定性讨论为主,实证讨论很少,而且多数讨论并不涉及到具体的讨论环境,而更多基于个人对虚拟团队的看法和认识。本文分析了近几年国外关于虚拟团队的讨论文献,拟从理论模型讨论上来揭示国外对虚拟团队的讨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虚拟团队的未来进展趋势和讨论方向,以期帮助我们对虚拟团队的运行机制有更好的了解。二、虚拟团队的理论模型讨论目前,国外对虚拟团队的理论讨论主要集中于虚拟团队的团队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建立模型分析,其中较有影响是以下几种。1.虚拟团队的生命周期(LifecycleModel)模型。在虚拟团队的不同工作阶段,其工作任务的重点也随着变化。Hertel 和 Geiter 等(2024)的生命周期模型根据具体任务不同,把虚拟团队分为五个阶段(如表 1 所示)。最后,Hertel 和 Geiter 等认为在虚拟团队管理中,由于时间、空间分散导致沟通线索的减少,从而引起工作冲突,应当明确团队工作目标及角色定位,让成员具有团队意识,同时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来克服成员孤独感。2.影响虚拟团队管理因素的 I(Input)-P(Procee)-O(Output)模型。在团队讨论过程中,Hackman 和 Morri 等(2024)根据团队设计、过程、背景变量和团队效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 I(Input)-P(Procee)-O(Output)的团队系统理论。Martin 和 Gilon 等学者最近在对国外近十年出现的 93 个虚拟团队讨论分析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拟团队的 I—P—O 模型。其中输入(Input)表示团队的形成条件,比如团队构成、人力资源等。过程(Procee)代表团队在完成任务时如何沟通协作共同完成目标。结果(Output)表示团队工作绩效和周边绩效。其中,输入因素包括:团队规模、KSA’(知识、技能、能力)、沟通技术、任务、团队组成、团队分散性、成员个性、领导能力和组织环境等。过程包括:计划(确定目标、日程安排)、行动(沟通、参加、监督、支持)、人际关系(冲突、信任、情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