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评课稿.《圆的认识》评课稿授课人:徐会琴评课人:余小红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纳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进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猎取知识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沟通;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老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老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老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沟通,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推断产生的;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猎取知识,进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四、利用电教手段,改变呈现方式本课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用计算机呈现教学材料,使之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信息集中,化动为静,打破了常规手段的局限性,显示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无可争辩的优势。如创设情境时的三辆车,为了建立圆的表象演示一条曲线围成圆的过程,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的动态展示,以及练习设计的动画显示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手段现代化的乐趣和魅力,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究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