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学课堂教学中培育本科生科研素养【摘要】培育本科生的科研素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科生科研素养培育的方法和途径体现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是本科教学的主战场,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一个值得深化思考的教研教改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反映科研活动与进展,教学方式培育科研兴趣与思维,课程考核渗透科研理念三个方面就如何在动物学课堂教学中培育本科生的科研素养进行了有益探讨。【关键词】动物学;课堂教学;本科生;科研素养一、教学内容反映科研活动与进展1.恰如其分,适时介绍科学史话2.与时俱进,适当补充科研进展动物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年轻和迅速进展中的学科。由于学科进展和广泛的交叉渗透,使动物学讨论向微观和宏观两极展开又相互结合,形成了从分子、细胞乃至到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的讨论。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又注重与时俱进,适当补充当前新的科研进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跟进学科进展、追踪科研热点,获得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弥补教材滞后于学科进展的不足,又可以使学生了解科研动态、迸发科研思想。我们在讲授每一个动物门类时,对一些科研上常用的实验动物或模式动物都会结合国内外讨论现状,作为延伸知识及时补充相关的科研新进展。如讲扁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japonica)时,适时介绍日本三角涡虫由于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及高度的化学敏感性已成为再生生物学、干细胞、神经疾病及毒理学讨论的模式动物。涡虫呈现超强再生能力的细胞基础是其体内的成体未分化细胞(neoblast)。涡虫再生的分子机制是目前世界涡虫学讨论的热点之一,原位杂交、RNA 干扰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是讨论再生相关基因功能的主要技术手段。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该代表动物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培育了科研意识和科研思想。二、教学方式培育科研兴趣与思维1.多媒体教学再现科研过程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种传媒于一体,并将它们灵活组合,全方位、多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用 PPT 动画展示动物的重要生理过程,用多媒体视频再现科学家们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从而使学生了解科研过程,学习科研方法,培育科研思维。如在讲代表动物蝗虫时播放 BBC 科教片探究蝗灾根源,不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了蝗灾爆发时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