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伴随新课程改革运动的深化开展,当下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正发生深刻的时代变化。越来越多的师生认识到历史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老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究,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一、老师要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意识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老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皆以“传统教育”为主,即以老师的讲授、板书、示范为主,学生只要把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全盘接受,再反响到考试的卷面上来就行了。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制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宽阔历史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课堂主体的思想,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信任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加历史课堂教学。二、老师要努力追求营造平等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与活动,并在师生沟通与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教育学家认为: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老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注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强学习中发现生成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初二历史课《辛亥革命》中,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在课堂上我采纳辩论的方式,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占主要地位,反方那么认为失败的一面占主要地位。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竞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最终由我出面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到达了。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开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