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的讨论与实践摘要: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师范性最为专业与集中体现的课程,是师范院校区别于一般高校的主干课程,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的讨论对于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的建构与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要加强正式形式的教育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又要加强非正式形式的教育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双管齐下,才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教学能力师范教育是老师入职前的基础培育阶段,是老师专业化进展的初始阶段,师范生通过师范院校相关课程的学习,获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高师院校的课程大体上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三大类,通识教育课程是解决师范生“全面进展”的问题,专业教育课程是解决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什么”的问题,而教育类课程是解决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为什么教”和“如何教”的问题,其中教育理论课程侧重于“为什么教”的问题,教育实践课程侧重于“如何教”的问题。师范生的全面进展和专业素养固然重要,俗话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而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师范生知识渊博,自己拥有满满的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但却不知如何将这些水“教给学生”,更不知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地吸收和利用,这就是很多地方高师院校不够重视教育类课程的结果。教育类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师范生在明确“为什么教”的前提下,形成与提高“如何教”的能力,“如何教”是一门学问,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所以说,培育学生“如何教”能力的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师范性最为专业与集中体现的课程,是师范院校区别于一般高校的主干课程,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的讨论对于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的建构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一、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内涵的界定教育实践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借助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教学活动的感知、实践与反思,形成师范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性认识,并且进一步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与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所以,教育实践课程应以师范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开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在设置理念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教育实践课程在设置上一直遵循着先理论后应用的原则,实践课程一直被视为理论课程的附庸,教育实践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