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灾变和文明初探打开文本图片集太阳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也是唯一的能源基地。太阳的寿命约为150 亿年,现在,它已度过了 50 亿年进入中年期,正处于稳定的主序恒星阶段,停留在此阶段的时间大约是 100 亿年。太阳上剧烈的热核聚变反应及其产生的全部辐射场、引力场等直接影响着太阳系的大行星及其他所有小天体。对人类来说,最关注的首先是对地球的影响和作用。太阳上物理状态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如日震、黑子活动、耀斑、磁暴、太阳风等等,其中的神秘有待进一步揭开。现在,专门讨论太阳的太阳物理学已悄然兴起。第一,太阳系的演化讨论。小行星质量很小,不论如何形成,其内部热能早已丧失,它没有能力改变自身的形态和物理特征,因此,它可能保存着太阳系演化早期的大量信息,是宇宙标本物质。第二,宇航安全或宇航中间停靠站。穿过小行星带的行星际飞行,要避开小行星的撞击,必须知道它的轨道。对于有些较大的小行星,可以考虑利用它的宇宙速度做搭载或做中间停靠站之用。第三,资源价值。有的小行星富含对人类有用而地球上稀少的矿物,可考虑开采利用或拖回地球使用。据美国《科学》周刊报道,小行星1986DA,直径 213 千米,质量 200 亿吨,估量含铁 100 亿吨、镍 10 亿吨、黄金 1 万吨、铂 10 万吨等。第四,避开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绝大多数小行星都在小行星带内绕太阳运行,不会和地球相撞。但有少数轨道特别的小行星的近日点深化到火星、地球、金星甚至水星轨道内,被称为“近地小行星”。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与地球相撞或因靠近地球而被地球引力拉拽,坠向地球形成撞击事件。迄今,最负盛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为:第一,6500 万年之前,一颗直径约 10 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使生态系统发生重大灾变,导致统治地球生物界长达 1.6 亿年之久的恐龙家族在短期内灭绝。20 世纪 90 年代,资源卫星探测到墨西哥南部海域有一直径 160 千米。180 千米的陨星坑,经海底蛙人取样分析,发现铱的含量反常,是曾经遭受小天体撞击的证据之一。地质钻探还找到撞击时形成的玻璃陨石,经对样品做同位素年代测定,恰为距今 6500 万年之前。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包括古生物学家在内的科学界已经普遍接受这一说法。第二,近年发现,2.5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直径8 千米~11 千米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导致地球上生物大灭绝,约 90%的海洋和 80%的陆地动植物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