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编者按: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其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作用)两种类型,我们所说的迁移一般都是指正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表达出的一种素养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防止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穿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一、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育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定势也满意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育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如上),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育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所以,在应用以上所列方法时也不要僵化,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假如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构建具有清楚、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和根底。1.防止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