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G 理论的大学生激励策略探究摘要:随着社会的进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况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个性化和复杂化,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传统的激励方式已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用,高校需要不断探究和创新学生激励方式和举措。基于此,试图在分析“ERG 理论”核心原理的基础上,探究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激励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激励策略:生存需要激励、关系需要激励和成长需要激励,以便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个体的潜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全面进展和成长成才。关键词:学生;ERG 理论;生存激励;关系激励;成长激励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学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对象,教育的最本质特点就是对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育,高校只有精准分析学生的内在需求,采纳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他们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所谓激励就是指激发和鼓舞,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措施激发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客体有一股内生动力,使客体心理保持在激奋状态,向着梦想砥砺前行。然而,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独立性、功利性、随意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和困难,只有不断创新激励机制才能更好的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一、“ERG 理论”概述“ERG 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福于 1969 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核心需要包括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进展需要。生存需要即是满足人的生理和物质的最基本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和生命财产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即是人们对于保持重要人际的需求,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被尊重等情感因素的需求。成长进展需要即是个人谋求进展的内在需求,包括个人在学习、实践以及工作上的制造性和个人成长的努力等。另外,“ERG 理论”还有一种思想叫“受挫—回归”。假如一个人的高层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作为替代,他在低层次上的需求就有可能增加。由此,在对大学生实行激励策略时,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结构实行相对应的措施。二、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现状(一)思想状况一是自我意识强,纪律意识弱。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他们在心理上趋于成熟、理性,思想道德状况上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主流取向积极、健康、进取、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