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的用户创新分析摘要: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行为在许多领域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与传统模式下的创新行为形成了鲜亮的对比。文章在自组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用户创新当前的一些讨论成果,分析论述了用户创新的自组织特征,指出用户创新过程是可以在没有外界特定干涉的情况下不断进行进展和完善的。关键词:用户创新;自组织;系统创新作为一种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已经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重视。在传统模式下,企业创新主要都是由企业内部发起的,产品经过生产制造、销售再到用户手中,而很少有采纳源自用户创新生产的产品。以麻省理工学院的冯·希普尔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来自用户的创新进行了一系列讨论,指出在科学仪器、半导体生产、印刷电路组装及消费品等行业中,用户创新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关于用户创新(UserInnovation)的相关理论体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用户创新的重要作用,“倾听用户的需求”也为许多企业所采纳。一、自组织理论概述1977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利高津(I.Prigogine)在创立耗散结构理论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的概念,用来描述自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自发组织的过程。随后,“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H.Haken)给出了自组织的定义:“假如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体系是自组织的。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体系的,而且外界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体系的”。此后人们开始对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的强大力量和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自行组织进展的现象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形成了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理论、超循环理论、分形结构理论和混沌理论等组织的一个理论群。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为自组织的形成提供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耗散结构理论为自组织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理论为自组织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学方法论;突变理论为自组织的形成提供了演化途径方法论;超循环理论为自组织的形成提供了结合方法论;分形结构理论为自组织的形成提供了结构方法论;混沌理论为自组织的形成提供了演化过程和图景方法论。虽然它们角度不同,但共同点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由于同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有可能产生负熵流,形成新的结构,从而使系统从混乱走向有序。二、用户创新理论讨论概述冯·希普尔(Ericvon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