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学习型团队的高职院校老师科研模式探究摘要:科研能力是老师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也不例外,但目前高职院校老师的科研状况尚有不少欠缺,这不仅不利于老师自身的专业进展,也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长远进展。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高职院校老师的科研现状出发,以虚拟学习型团队为基点,分析并试图创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老师的新型科研模式,并提出实施要点和建议。关键词:高职院校老师;科研模式;虚拟学习型团队一、高职院校老师科研的现状与成因(一)意识层面高职院校老师的科研意识普遍不足,相当一部分高职老师认为,科学讨论就是为了评职称,对于教育质量以及自身能力提高作用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因为高职院校老师的科研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仔细地“传道、授业、解惑”,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殊不知,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割裂开来的,科研并不是闭门造车,要紧贴实践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科研的价值,也更能够催生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对于高职院校的老师而言,课程紧贴实际需求,培育目标紧贴社会需要,这对于科研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二)行为层面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进展较快,但毕竟进展的时间相对较短,老师的学历水平大多不高,科研能力的基础较弱,加之缺乏科研带头人的引导,大部分老师在科研方面处在极其被动的地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老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工作上,很多时候科研则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三)制度保障层面作为办学主体,高职院校对于老师的专业成长关注的较少,整体的科研氛围较之普通高校也逊色不少,相应的经费支持、制度保障也难以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另外,针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仍需完善,不能仅仅以就业率等数字来推断一位老师的优劣,良好的考核激励制度能够引导老师对自身的评判标准,同时进行相应的行为转变。二、虚拟学习型团队理论基础及适用性分析(一)虚拟学习型团队关于虚拟学习型团队的定义,不同的讨论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虚拟学习型团队是一群人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目标而跨越时间、空间甚至组织的边界进行合作,强调共同目标的达成;[4]有的讨论者认为,虚拟学习型团队是由一些跨地区、跨组织并通过通讯技术的连接而共同完成任务的团体,强调技术的运用,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使用;[5]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虚拟学习型团队的关键在于选择最合适的人进行合作...